耶穌與巴勒斯坦人

Event Type: 
Preaching/Talk
Date: 
16/05/2014(星期五) PM 12:15 to 23/05/2014(星期五) PM 12:30

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使館

基督徒如何面對以巴衝突?

學習耶穌對待撒瑪利亞人

年輕世代的基督徒主張為「受壓制」的巴勒斯坦人主持社會正義,而不是從遵從聖經復興以色列國的預言。許多年輕的基督徒支持巴勒斯坦,是因為感到他們是處於劣勢的一方。無論如何,耶穌在福音書中,幾乎沒有談到現今的狀況。現今世代年輕的基督徒比起上一代,較少讀舊約聖經,這會使人以為新約對此議題支字未提,進而造成他們對以巴衝突的觀點,與上一代大不相同。今天,他們只會簡單地問:「耶穌會怎麼做?」
也就是說,耶穌會根據神賜給希伯來列祖與先知的應許,確認以色列的國家呼召嗎?祂會堅稱以色列住在列祖之地的權利嗎?或者,祂會視巴勒斯坦為軟弱、受壓制的少數族群而加以支持呢?
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,有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訊,就是看看耶穌如何與當時以色列最主要的在地少數住民互動,即可得知。我們都明白,在耶穌時代的撒瑪利亞人與今天的巴勒斯坦人,有相當類似的背景。那麼,誰是當時的撒瑪利亞人?而耶穌又如何對待他們?

取代神選民的百姓
聖經第一次提到撒瑪利亞人,是在列王記下17:22-41,提到他們的歷史背景。經文敘述北國以色列的百姓「從本地被擄」(v.23),並且在公元前722年被亞述帝國趕散,亞述王撒珥根二世(Sargon II)遵循當時征服帝國的習俗,逐出以色列人,而以自己帝國的百姓取代戰敗國人民。因此,「亞述王從巴比倫、古他、亞瓦、哈馬,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,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,代替以色列人;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,住在其中。 」(v.24)
這些新移民後來即稱為「撒瑪利亞人」,開始與遺留在當地的以色列餘民混居,並且很快地採行以色列百姓的信仰方式,他們除了敬拜自己的神和遵行他們自己的傳統,同時也敬拜和「敬畏」以色列的神。
數十年來,福音派基督徒堅定支持以色列,但是今天,西方許多年輕的基督徒卻猶豫不前,不如其父母給予以色列無條件的支持。巴勒斯坦人受苦的經歷,引動年輕世代的福音派基督側隱之心,過於以色列所經歷的歷史掙扎與得勝。

後來在公元前586-582年之間,南國猶大同樣遭到巴比倫帝國逐出居住地。撒瑪利亞人因此更加團結,而有機會在以色列地擴展,得到更多的居住空間。

抵擋以色列復國
大約70年之後,猶太人開始返回這塊土地,在耶路撒冷城建立聖殿。然而撒瑪利亞社群是最反對以色列重返故土的頑強敵人。他們在宗教和政治上極力反抗(拉4;尼4:1-3)。雖然如此,耶路撒冷和聖殿仍被重修建造,而且猶太人重新回到他們的應許家鄉,因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(該1:13)。
然而,撒瑪利亞人持續反對猶太人回歸列祖之地,並且發展自己敵擋猶太人的文化和國家認同。過去,他們甚至發展自創形式的「偽猶太教」, 排拒先知書和塔納赫(Tanakh,譯註:包括妥拉、先知書和文集〔 主要關於禮拜儀式、詩歌、文學、歷史 〕),只接受摩西五經。因此,他們也拒絕接受彌賽亞是從大衛的子孫而出,也排拒復興以色列國的觀念。他們所期待的彌賽亞形像,是像「摩西一樣的先知」,就像申命記中所預言的,他們所迎接的是道德靈命的復興,而不是一個國家的恢復。

緊張的關係
當耶穌來到撒瑪利亞人當中的時候,撒瑪利亞人已經住在這塊土地700多年了,並且發展了屬於自己的歷史論述,也視自己為真正的以色列和這塊土地上合法的後裔,並且宣稱自己是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子孫,認為耶路撒冷聖殿是叛教者的神殿,在其中敬拜者是褻瀆神。在亞利山大大帝時期,撒瑪利亞人在他們的聖山,即基利心山上──也就是聖經的「祝福山」另造神殿俯看示劍。
當時,猶太人不承認撒瑪利亞與猶太人屬於同族,因此不准撒瑪利亞人進入耶路撒冷聖殿。然而,當耶穌還是兒童的時候,約在公元前6-9年,文獻記載,撒瑪利亞人在逾越節期間強行進入並聖殿,並丟屍骨企圖污穢聖殿。的確,幾世紀以來,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一直處於緊張和歧視的關係。在公元前200年的猶太文獻中,稱撒瑪利亞人是「愚拙的人」。
因此,在耶穌的時代,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彼此拒絕往來(約4:9)。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猶太人,在途中被騷擾(路9:51-55)。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(Josephus)指出,在公元前52年,撒瑪利亞人甚至屠殺了一群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猶太人。對於猶太人而言,「撒瑪利亞人」的名稱就變成咒詛的字眼(約8:48)。耶穌的門徒也不喜歡他們,甚至急於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(路9:54)。

耶穌跨越隔閡

在這種複雜敵對的關係中,耶穌以一個展新的態度與撒瑪利亞民眾互動。福音書中令人驚訝地記載,耶穌竟然醫治了他們(路17:16)。耶穌不但與撒瑪利亞的個別民眾互動,還造訪其社區(約4)。耶穌很少像對這位在雅各井的撒瑪利亞婦人,這麼深入地分享敬拜的信息、祂的彌賽亞身分,以及神的靈。這次互動的結果,使撒瑪利亞的全村經歷復興,在約翰福音第4章中,耶穌也提到莊稼發白,可以收割的經文。(約4:35)
後來,聖經也記載「好撒瑪利亞人」的比喻(路10:30-37)。當耶穌肯定撒瑪利亞人以行動幫助需要的人,是真正的好鄰舍時,當然,在猶太人聽起來感覺有點被冒犯。
所以,當時耶穌沒有讓自己陷入負面的刻版印象。當祂的門徒想要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撒瑪利亞村莊,好讓他們的主人經過時,耶穌責備門徒說:「你們的心如何,你們並不知道。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,是要救人的性命。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。」(路9:55-56)
所以,耶穌並沒有把撒瑪利亞人視為仇敵,反倒以熱切的愛造訪他們、醫治他們、服事他們,使用他們向猶太人作為典範,甚至賜給他們異象,參與收割莊稼的使命。

耶穌和撒瑪利亞人的故事
耶穌沒有按照過往的歷史對待撒瑪利亞人,反而顯出格外恩慈的態度。當耶穌醫治好十個長大麻瘋的人,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耶穌,就是撒瑪利亞人。耶穌回答說:「除了這外族人,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?」(路17:18)
耶穌動了慈心醫好了這個撒瑪利亞人,然而耶穌仍然視他為「外族人」。「外族人」的希臘文是”allogenes”,在七十士譯本(Septuagint)中是指寄居在這塊土地的「外地人」(stranger),擁有許多權利甚至特權,但是仍然被排除在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盟約應許和權利之外。在聖殿周圍的院宇,只允許猶太人進前來,而不容許”allogenes”-外族人接近,也使用了同樣的希臘文。
因此,耶穌雖然造訪撒瑪利亞人,但仍在外族人與猶太人之間,堅守明確的身分認同。祂曾經指教門徒「…撒瑪利亞人的城,你們不要進,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。」(太10:5-6)
然而,當耶穌在井邊服事撒瑪利亞婦人時,她帶著自己族人的論述與耶穌對話:「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,你們倒說,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。」(約4:20)

也就是說,這位婦人想知道哪種說法是正確的。耶穌回答:「耶穌說:婦人,你當信我。時候將到,你們拜父,也不在這山上,也不在耶路撒冷。你們所拜的,你們不知道;我們所拜的,我們知道,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。時候將到,如今就是了,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,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。 」(約4:21-23)
耶穌預告,救恩歷史新時代就快來到,敬拜的地點變成次要的議題,每個信徒會成為聖靈的殿。然而,耶穌並沒有作出結論說猶太傳統並不重要,反而鄭重挑戰這位婦人的撒瑪利亞信仰系統:「你們所拜的,你們不知道。」另一方面,耶穌以福音書中少見的方式,表達祂認同猶太傳統:「我們所拜的,我們知道,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。」
此外,耶穌強調另一個類似撒瑪利亞婦人例子,就是祂醫治大痲瘋病人時也說,這些人是不在神與以色列盟約之內的「外族人」,他們能夠與神的家有份的惟一方式,是透過神賜給猶太全族的聖約與啟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耶穌並沒有說必須變成猶太人才能得到救恩,反而告訴這位撒瑪利亞婦人,應該思考自己對猶太人的神學觀和個人的態度。幾十年後,使徒保羅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:「…猶太人有什麼長處?割禮有什麼益處呢? 凡事大有好處:第一是神的聖言交託他們。 」(羅3:1-2;9:4-5)。
由此可見,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重申以色列古時的亞伯拉罕呼召,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,「世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」(創12:3)。 即使他們拒絕耶穌是他們的彌賽亞(羅11:28),但神與亞伯拉罕肉身後的裔盟約關係,從古至今一直存在。

現今的撒瑪利亞人
現今在以色列,仍然有一個撒瑪利亞小社區,人數不到一千人,且大多居住在基利心山,鄰近現在的那不勒斯城(Nablus)。然而,他們因為人數稀少而無法在當前局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對照耶穌時代,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的互動,如今比較類似的寫照反而是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關係。
主後70年,猶太人被羅馬提多將軍(Titus)驅逐出以色列地。主後120年,羅馬哈德良(Hadrian)皇帝時期,其他族群移居到以色列地。每一位後繼的征服者掌控這個世界交通要道的時候,都會把自己的種族帶進來混居。無論羅馬人、拜占庭人、入侵的阿拉伯穆斯林、十字軍、馬穆魯克(Mameluks,中世紀埃及的奴隸騎兵),或者鄂圖曼土耳其人。結果在以色列的在地原住民,混合了許多不同的種族背景。今天,有些巴勒斯坦基督徒宣稱是以色列第一個彌賽亞猶太社群的後裔,但在如此混亂多變的區域歷史鴻流中,實在很難證明。
學者也以文獻證明,1800年間,當猶太人開始返回並開墾以色列地的時候,許多周邊國家的阿拉伯人,也因著錫安主義運動(譯註:即以色列建國運動)所創造的就業機會,前來找工作。
這些來以色列找工作的人,即今日自稱的巴勒斯坦人。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是穆斯林,不但拒絕聖經的教導,同時堅持猶太人在以色列地無權無份,也無歷史淵源。他們藉由烏瑪(ummah,即穆斯林信徒肢體)的支持,竭力抵擋以色列在這塊土地上復國,如同尼希米和以斯拉時代的撒瑪利亞人所做的一樣。

另一方面,有一小群巴勒斯坦基督徒社群,在信仰基督和聖經上,與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,然而,他們已經發展出一套歷史和神學的扭曲觀點。許多巴勒斯坦基督徒從政治和神學的角度,爭論以色列復國的事實,他們自創國家版本的取代神學,不但聲稱教會已經取代了耶穌的猶太人身分,而且耶穌變成了巴勒斯坦人──聖地真正的治理者。而神給以色列的應許已不復存在,因為耶穌已完成了應許,或是如今應許已賜給巴勒斯坦人民。
如同聖經記載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互不往來,如今,這種緊張的關係在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之間,比尼希米、以斯拉和耶穌時代更加血腥。

現今的呼召
耶穌接觸撒瑪利亞人的特別方式,能夠幫助我們面對今日以巴衝突的挑戰。雖然當時多數的猶太人不接受撒瑪利亞人,但耶穌仍然向撒瑪利亞人施慈愛。 因著耶穌的事奉,除了猶太人之外,撒瑪利亞人在當時成為唯一有幸經歷彌賽亞親自造訪的族群。在耶穌復活之後指示門徒,要把撒瑪利亞人視為首批接受福音的外邦人。腓利、彼得和約翰遵行吩咐,進而在撒瑪利亞人當中帶來大有能力的復興。
同樣地,今日教會也蒙召向巴勒斯坦人施恩慈,特別是當中的基督徒。他們經常感到被全球許多福音信徒遺忘,基督徒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持,卻常常乎略了在這塊土地上的阿拉伯弟兄姐妹。

然而,我們也從耶穌的態度得知,儘管撒瑪利亞人已經住在以色列地數百年之久,耶穌仍然視他們為「外族人」,即使這個稱呼一定會冒犯他們。耶穌並沒有否認撒瑪利亞人居住在以色列地的權利,卻重申以色列是神賜獨特盟約應許的對象,包括土地的應許。
保羅指出,耶穌「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,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。」(羅15:8)祂奉神差遣「記念他的聖約─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。」(路1:72)

所以,當耶穌基督還在地上事奉的時候,為我們立下了典範,指教我們如何對待巴勒斯坦人──尤其是巴勒斯坦基督徒──祂從未妥協於猶太百姓的屬天呼召。

今天,在兩造之間持守平衡的態度和行動,是一大挑戰,因為實際的狀況比目前媒體的報導更為嚴峻複雜。要巴勒斯坦基督徒像全世界其他的基督徒一樣,看著以色列士兵的雙眼,稱他們「因著祖宗是蒙神所愛的」,實在非常困難。許巴勒斯坦基督徒質疑猶太人得地為業的聖經應許,甚至公開支持以色列的強敵,在此情況下,要許多彌賽亞信徒(譯註:即信耶穌的猶太人)接受這樣的巴勒斯坦基督徒為主內的弟兄姐妹,也同樣困難。
然而,列國的教會蒙召為兩造禱告並施恩慈。我們蒙召持守神對以色列的應許,並且支持以色列於二千年後的現今世代重返他們的列祖之地,同時反對其四圍仇敵毀滅她。此外,我們也蒙召服事境內的主內阿拉伯弟兄姐妹,他們身陷兩難,長期居住在穆斯林族人當中,卻必須面穆斯林敵視以色列的實際情況。
這意味著,我們蒙召在不妥協於真理的情況下,做和平的使者。願主幫助我們達成這個寶貴的目標。

优根布勒Dr. Jürgen Bühler
ICEJ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使館主席
華人事務部翻譯